摸清家底 完善法规
蜀道“申遗”任重道远
“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座谈会在蓉召开
11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在成都召开的“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座谈会上指出,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申遗任重道远。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陈福今,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卞晋平,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原主席陈光林,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政协原主席周国富,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市政协原主席程世峨出席座谈会。省政协主席陶武先主持会议,副省长黄彦蓉,省政协副主席、民盟四川省委主委吴正德,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四川省委主委黄润秋等参加座谈会。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因唐朝诗人李白的一首《蜀道难》而名扬天下。国内学者普遍认为,“蜀道”是“秦蜀古道”的专有名称。古蜀道从四川成都至陕西西安全长约1000余公里,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是中国古代四川通往中原唯一交通要道。
四川蜀道文化线路依次分布在广元、巴中、达州、南充、绵阳、德阳、成都7个市。作为具有代表性的新型文化线路遗产,蜀道文化线路遗产资源构成丰富,时空尺度大,功能多样,其保护工作的复杂程度和难度都是一般文化遗产项目难以比拟的。近年来,我省蜀道文化线路的研究与保护引起政府、社会的广泛关注,蜀道遗迹代表剑门蜀道遗址及蜀道沿线的武侯祠、武侯墓、庞统祠、千佛崖摩崖造像、皇泽寺等诸多历史遗存,纳入依法保护范畴。
“蜀道,世间仅此一条。”为了开启蜀道“申遗”工作, 2007年9月,四川、陕西两省政府联合主办,广元市具体承办了“蜀道文化论坛”,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挖掘蜀道文化内涵,共商“申遗”大计。2009年1月,邀请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10多所高校专家教授深入广元考察,同年3月提出了蜀道沿线城市联合“申遗”的建议。2009年11月在广元举办了“2009中国蜀道·广元国际论坛”,以“中国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为主题,围绕世界遗产与中国文化线路、蜀道的文化遗产价值、蜀道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蜀道文化线路的保护规划、蜀道文化线路与文化传承、蜀道文化线路总体研究报告等议题开展研讨活动,同时发起“申遗”倡议,形成了中国蜀道申遗《广元宣言》。
栈道千里,通于蜀汉。在9天的考察调研中,“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调研组在陕西、四川两省沿蜀道,自西安经宝鸡至汉中,沿金牛道,从广元经绵阳、德阳至成都,行程约1500余公里。沿途进行实地考察,并在广元市与蜀道沿线城市领导和相关部门代表,共同举行了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研讨会,广泛听取沿线各地关于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工作的情况介绍。各位全国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对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工作认真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了很多学术严谨、观点鲜明、极具价值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单霁翔代表调研组作总结发言,他说,通过调研我们认识到,蜀道文化线路所处地域具有地理环境的多样性、气候条件的多样性、生物资源的多样性、时代特征的多样性、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因此必然形成文化遗产价值认定的多样性和保护方式的多样性,需要通过跨地域、跨学科、跨部门、跨系统的专家学者和相关部门共同研究,通力合作。更加科学地推动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的顺利开展。
通过调研我们认识到,蜀道文化线路是由文化要素与自然要素、静态遗产与动态遗产、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古代遗址与近现代实物,文化景观与文化空间共同构成的活态混合遗产。要充分尊重、深刻理解蜀道文化线路的综合价值,保护其真实性和完整性,更加全面地推动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工作。
通过调研我们认识到,保护蜀道文化线路,首先要以现存各个历史时期的道路遗存为主线,不但包括在交通、军事、商贸、文化、宗教等方面与蜀道密切关联的古关隘、古渡口、古城寨、古寺庙、古客栈、古桥、古塔、行道古树等,而且包括沿线城镇结构、山水格局,以及民俗文化等。因此应该更加综合地探索蜀道文化线路所涉及的文化范畴。
调研组认为,由于家底不清,目前还有大量蜀道文化线路沿线的文化遗产尚未纳入保护范畴。此外,在保护蜀道文化线路专项法规的制定、蜀道文化线路遗产资源的详细普查等方面,也待完善。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应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任务。相关部门应从开展文化线路遗产资源调查、编制保护规划、深化科学研究、加大资金投入等多个方面入手,推进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