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冰川专家张文敬等5名专家,到广元市利州区宝轮镇松林村菖溪河东沟段自然景观科考,认定此处被认为“冰川”的景观为“壶穴坑”。
参加此次科考的专家还包括成都理工大学教授、第四纪地层与地貌专家刘兴诗、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自然地理与环境专家钟祥浩、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地理与冰川专家刘淑珍,以及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会长、科考队队长、教授级高工董仁威。
董仁威介绍,他们一致认为:此处松林村菖溪河东沟段近两公里长的河沟内布满的或大或小,或疏或密的地质地理景观,是由数以十万年以上计时间长河中,在山体的隆起过程中,由流水裹挟着质地相对较硬的石块“旋蚀”而成的“壶穴坑”,即所谓“水冲石转,石旋坑成”,天长日久,遂成规模的“壶穴”群。
专家考证 广元冰川遗迹是假的
-权威地质地貌专家赴广元宝轮镇考证认定:仅是山区河流动力学形成的微地貌景观
-自然景观“壶穴”群是地质地理景观的珍品,具有很大的科普价值及旅游开发价值
广元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四川专家学者高喊“打假”!在早报的连续报道下,广元当地政府部门决定邀请四川地质地貌以及冰川方面专家、学者赴广元宝轮镇实地考证“冰川遗迹”真伪。昨(27)日,4名地质地貌以及冰川专家实地考证,一致认为这里并非“冰川遗迹”,仅仅是“山区河流动力学形成的微地貌景观”。
专家较真
白纸黑字要写起
收到广元市利州区宝轮镇政府的邀请后,昨日上午,由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会长董仁威,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张文敬,成都理工大学教授刘兴诗,自然地理与环境专家钟祥浩,地理与冰川专家刘淑珍组成的考察组来到宝轮镇。
与宝轮镇政府做了简短交流,专家们在镇政府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前往菖溪河东沟段“冰川遗迹”。尽管一路颠簸,但专家们的精神状态非常好,一路上还对当地的植被以及地貌进行拍摄,作为资料留存。“我们这次现场考证,每位专家都要为自己的说法负责,而且还要签上名字!”董仁威说。
海拔700米
不可能形成冰川
“现在海拔高度是700米。”地理与冰川专家刘淑珍站在东沟段的砾石上,拿着专业的高度表严肃地说,这是山区河谷流水地貌形成的微地貌景观。250万年前,青藏高原隆起高度2000米,青藏高原被证实没有发现有“大陆冰盖”,这个地方海拔更低,更不可能具备冰川形成的条件。从生物学角度看,菖溪河东沟段属于秦岭山系,有大熊猫存在,如果有大冰盖,大熊猫早就没了。
张文敬一语道破这些“冰川遗迹”的由来——实际上是由流水裹胁着质地相对较硬的石块“旋蚀”而成的“壶穴坑”,即所谓“水冲石转,石旋坑成”,天长日久,遂成规模的“壶穴”群。专家们沿着菖溪河东沟段拍照取证,一致认为“冰川遗迹”是假的。专家们出具了一份《关于广元市利州区宝轮镇松林村菖溪河东沟段自然景观的意见书》,并在上面签名盖章。
政府表态
专家意见作为依据
在前往东沟段的路上,一块标有“东河沟冰川遗址”的路牌非常显眼,专家们表示:应该尽快把这块路牌取掉,不要以讹传讹。政府有关人士说,这些指示牌是在韩同林认定“冰川遗迹”以后矗立的,政府会马上安排调整。
至于现在已经得出的“非冰川遗迹”结论,宝轮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按照相关程序逐级报告,待上级主管部门确认以后,政府再根据实际情况做相应的生态保护,“专家的意见是我们重要的参考依据”。
专家同时提出,宝轮镇是个壶穴群,事实上可以和米仓山大型壶穴群打包来申请“地质遗产公园”。
天府早报记者李庆
“打假”历程>>>
11月16日一篇《广元利州区文物普查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的文章引起中外学者关注。文中称有“冰臼之父”之称的韩同林教授在广元市利州区宝轮镇松林村菖溪河东沟段发现了冰臼群,推断“这是典型的冰川遗迹留下的证据”,认为宝轮镇存在第四纪冰川遗迹。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张文敬对此予以驳斥。
11月17日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学教授、史前考古学研究员刘兴诗声援张文敬,认为广元地区不可能存在大陆冰川。
11月18日在本报连续报道下,“广元发现冰川遗迹”的争论引起更广泛的关注。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就此召开了一场“科学打假”座谈会。
11月19日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给当地有关政府部门写公开信,希望别因“冰臼”贻笑大方。中国“冰川之父”施雅风院士对此次争论发表意见,赞同四川专家学者的观点。
11月20日广元市利州区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解释“冰川遗迹”有关情况。宝轮镇政府正式邀请四川地质地貌以及冰川方面专家、学者赴当地考证“冰川遗迹”的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