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来
“5·12”以后,我一直在提防自己。警告内心里那出自一个作家本能的冲动。这个冲动就是急切地想写点什么,表达点什么。人同此心,当巨大的灾难猝然降临,我想每一个具有书写能力的人都想通过文字,表示震惊、哀悼以及同情。但我一直的控制自己。我给自己的指令是像一个普通人一样去行动,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奔走呼吁,去帮助,去感受。后来,到了不少灾区,也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心头那种写作的冲动消失了。那时候,我以为选择沉默与行动,可能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因为好多此类文字,其实是在表现书写者自己,描写自己奔赴灾区的艰难。对于已经领受了命运无情打击,而且还要长时间承受这种打击绵绵余威的灾区人们来说,那些风险差不多不值一提,更不要说那些夸张,煽情与刻意的放大了。灾难到这个程度不需要任何手段来夸张,苦难到这种程度,已经无以复加,不需要任何煽情与放大。自然以毁灭与死亡展示了坚硬而冷酷的力量,人们承受了一切能够承受与不能承受的东西,此情此境中,他们的坚韧,会让怜悯与同情显出无力与浅薄。
因此,我警告自己不要让书写成为表演。
但我一直也在盼望,看到一种有力量的书写。看到这种书写向深度发展。特别希望看到来自灾区那些领受了灾难洗礼的人们的书写。正是在这种期盼当中,此次地震重灾区的广元市委书记罗强打来电话,说他们市的作家写了一本好书,要我一定看看。很快,本书作者之一李瑾就把这本书送到了我的案头。阅读不到两页,我就知道,这正是我一直在期望的那种有关灾难,有关灾难中的人们生存状况的一本因为真实而充满力量的书:《幸存者说》。
这本书中,作者谦逊地隐入了幕后,而那些经历灾难,劫后重生的人们走到了台前。
从内容上看,这是一本有关挣扎求生,有关救赎,并从灾难中领悟生存意义与生命价值的书。也就是说,这样的书写与记录,在我看来,是真正接触到了灾难文学的核心意义:客观书写灾难,以及灾难中焕发的人性的力量,灾难过后,人对生命与内心的救赎。从根本上说,灾难不是偶发的事件,而是这个星球上每天都会发生的事情,偶然性只是表现在蒙难的人群所在的时间与地点的不同。正像一个西方哲人所说:“是一种危机的普遍化,”所以,“要从更宽广的人类范围来理解特定的种族或民族所蒙受的苦难,”意思就是,灾难不是只属于那些直接蒙受了灾难摧残的人们,就像任何一个文明成果都属于全体的人,灾难的创痛与洗礼也属于我们大家。灾难不止是教会我们在付出惨烈代价后怎么防范灾难,而是要教会我们倍加珍重寻常的生活,在死亡未曾降临时就能充分尊重生命与生命的意义,学会时时呵护那些人类内心温暖的愿望与情感。
从形式上说,这本书虽然并未完全采用“口述实录”的方式,但大致还是按照那些幸存者的叙述来铺展,来编排。平实,冷静,而不是外部人书写中那些夸张与煽情,而且,很多幸存者的讲述,还在陈述事实的基础上有自己的领悟,这些领悟的生发是朴素的,但都是劫后余生,相互救助相互扶持时的深刻领悟,都是有关生命,人情,人心的根本道理,所以总是给人特别的感动。“口述实录”在国际上,早已是非虚构文学中一个流行方式。现在,更是为一些历史学家大量采用。这种文体强烈的现场感,尤其是亲历者的回忆使作品的真实性得到了充分保障。李瑾在给我的短信中说,“被访谈者十分感动,说‘留下了我们的历史’”。我要说的是,这岂止是那些蒙难者的历史,也岂止是那些援救者的历史。如果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遇到灾难的袭击,那么,这本历史记录是属于我们大家的,理应成为我们共同的记忆。因此,这本书不止是对于今天的人们具有意义,更是留给未来的一份信息量丰富的史料。
灾难过去了,毁灭了那么多它能够毁灭的东西:那么多生命,以及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不能毁灭的是人类的精神与情感。这本《幸存者说》正是关于人类情感与精神力量在灾难面前被空前激发的真实的纪录。这是一本让我们放下居高临下的同情,而对灾区人民产生崇高敬意的一本书。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要感谢真诚记录了这些历史真实的断面的来自灾区的我们的同行,并向他们致以一个同行的深深的敬意。
幸存者说
廖天楷
每一个在今天活着的人都是昨天的幸存者。
我抛出这种略带偏激的观点无意放大生活的风险,旨在劝诫人们对生活常怀感恩之心,对生命保持敬畏之情。
为了便于理解认同,我们再给这个观点一个特定的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个特定的地点:四川广元青川东河口;一个特定的事件:特大地震。
在这个注定载入史册的灾难性事件的宏大背景下,有很多人用实际行动完成了对生活的感恩和对生命的敬畏。比如2009年5月8日上午,东河口爱心广场,纪实文学作品《幸存者说》首发,该书作者终于松了一口气,说“要在’5·12‘周年之际,用《幸存者说》祭奠东河口和整个汶川地震失去生命的同胞,完成心灵的感恩。”
2008年11月起,《幸存者说》作为市委、市政府感恩文化的重点题材进入创作阶段,主创人员开始深入重灾区采访。他们不间断地往返奔走,不停歇地采写素材,处在“白天走路双脚走废,晚上赶稿伏案就睡”的超负荷工作状态。在此期间,他们不仅要克服地震后交通食宿困难造成的身体疲惫,还要解决“要深入幸存者的内心,又不能揭受害人伤疤”的采访障碍带来的内心困惑。
在《幸存者说》里,灾区人民在极度的悲伤里逐步完成微笑的转身。让深受灾难洗劫的人在家园废弛亲人罹难的巨大悲痛中抽身出来是一件异常艰难的事情,但这件事情是绝对必要的。通过《幸存者说》,我们欣喜地看到祭台上卖花的何先通开始带着妻子的遗照寻找新的生活;失去五位亲人的何应波开始哼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重头再来”;王震醒、李震生诞生了,这不仅仅是一个个生命,更是无限的希望和未来……
在《幸存者说》里,我们切实感觉到精神重建的重要。震垮了山河不可怕,可怕的是震垮了精神。事实证明,经受巨大灾难洗礼的广元人向世人宣告:我们是震不垮的广元人。伍贵斌一如既往地爱着面目全非的东河口,说出“我们的根在这里”这样朴实感人的话语;被医生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丁建云展现出“生命从55岁开始”的豪迈;于是也就有了乐观面对地震的老人黄守福,还有“我就是命大的杨老汉”……目前,他们都是灾后重建的中坚力量,美好生活的画卷正被他们饱经风霜的手又一次舒展在川北大地。
在《幸存者说》里,我们见证了广元人在灾难之中绽放出的人性光辉。灾难是人性的试金石,它留给我们痛苦的同时也赐予我们振奋。在灾难中高尚者熠熠生辉,卑微者洗心革面。于是我们看到了红光小学失去九个亲人仍然坚守岗位的王坤邦老师;看到了舍去自己生命保护学生的王跃泽老师杨雪艳老师;看到了“我参与心才安”的退休工人赵文东;看到了“因为爱”积极奔赴抗震救灾慰问演出一线的文艺工作者蒲泯宏……
在《幸存者说》里,我们感受到强大的祖国让脆弱的个体找到支撑。地震发生后,中华民族完成了13亿等于1的运算。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迅猛反应全力支持,给灾区提供了生的力量;市委、市政府强有力的应急部署,尽可能地降低了灾害损失,最大限度挽救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人民子弟兵再一次诠释着鱼水情深;医生让天使的定义再一次升腾;记者冒着余震准备采访也在准备牺牲;志愿者的脚步笃定地夯实民族的凝聚力。于是,东河口的废墟上新党员开始宣誓;枣树村的标语展现的是感恩更是一种自强……
读《幸存者说》用纪实的笔触镇定地记载灾难,冷峻地检阅人性,从容地看待生死,慈悲地抚慰伤口,激情地憧憬未来。《幸存者说》放弃了文学丰富的表现手法,用庄重客观肃穆的白描叙述给人以巨大的震撼,这种震撼主要源于文本本身对灾难、人性、历史和时代饱含的虔诚心和责任感。因此,《幸存者说》就时时提醒我们:每一个在今天活着的人都是昨天的幸存者。她鞭策我们“对生活常怀感恩之心,对生命保持敬畏之情”。激励我们用不屈的斗志和勤劳的双手建设美丽的新广元,谱写生活新的绚烂的华章。
一部震撼人心的力作
冯登鉴
幸存者的经历让人震撼。该书采访的数十个地震幸存者,他们虽然在不同的地方经受着地震,但都经历着非同一般的恐惧和磨难:或死里逃生,或背井离乡,或肢体残缺,或痛失亲人。有从半山腰“飞”到大河里的大姐王天珍,有深埋废墟50多小时并失去右脚的14岁女孩何翠清,有失去12位亲人的老人杨月珍……他们的经历令人同情,他们的悲情使人流泪!面对这样的个体和群体,聆听他们的回忆和讲述,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力量、生存的幸福,更会让每一个人的心灵为之震撼!
幸存者的语言让人震撼。该书以口述实录的方式客观记录幸存者讲述,那些对地震情景的描述,对重建家园的期盼,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对他人关爱的感激,通过他们发自内心的感受和朴素而富有个性的语言,让人在深感真实、亲切、自然的同时,读懂了平凡而普通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境界。书中有这样的一段文字:地震中失去了4位亲人的何应波拿出10年前的一张全家福照片感慨地说:“东河口过去可是个好地方啊,推窗见树,开门见山,车来人往,很热闹哟,方圆几十里的女子都愿意嫁过来呢。可惜呀,地震来了,一下子什么都没有了!”“经历了这么多灾难,现在最大的一个心愿就是好好地活着!”他对儿子说:“看看东河口村埋了那么多父老乡亲,家没有了,我们自己凭劳动再挣!”读着这样朴实、真实、真情的话语,心中总会涌动着酸楚、感动和振奋!
幸存者的毅力和坚强让人震撼。多难兴邦,多灾强志。汶川大地震磨砺和考量出幸存者的毅力与坚强。东河口村唯一幸存的村干部何清宝,因腰椎病住院刚回家康复便发生了地震,他脱险后忍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剧痛爬到了学校安排和指挥学生避险;木鱼中学女生何翠清地震后在黑暗的废墟里度过50多个小时,在失去右下肢后以惊人的毅力练习康复,她对未来满怀憧憬;失去了9个亲人的红光小学教师王坤邦,强忍悲伤全身心投入教学,像慈父关爱着学生;家住木鱼场的陈学兰在地震中左脚骨折,她忍着疼痛拖着身体以惊人的毅力从废墟里救出了三个亲人;一位30多岁的母亲背负着心爱的女儿,在亲人遇难的地方一连几天用流血的双手刨挖亲人的遗体,并含泪对女儿说:“家没了,婆婆爷爷没了,爸爸没了,二爸和姑姑没了,妈妈的背还在,脊梁还能挺住。妈妈的后背就是你的家,只要妈妈在,家就永远在!”……这些幸存者们超人的毅力和坚强,不仅使他们从恐怖、悲伤和痛苦中走了过来,而且为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诠释了生命的意义,提供了生存的力量!
幸存者的行为让人震撼。板桥小学校长文开明不顾身上五处受伤,指挥师生避险,带领师生从废墟中抢救学生,确保了全校317名师生的生命安全;72岁的张忠群老人在地震的当晚,把自家商店的64床棉被全部捐出,使躺在河坝鹅卵石上避险的受伤者度过了恐怖和寒冷;青川县电业局党支部副书记、工会主席陈学云,地震后忙于组织救人和恢复供电,三天以后才见到遇难的岳父岳母和爱子;退休老人赵文东取出多年节衣缩食的积蓄,买了80件“中国加油”的衬衫、600多斤蔬菜等价值4000多元的物资捐献给灾区,并前往运山镇文庙村为受灾农户种庄稼,一干就是两个多月……《幸存者说》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普通幸存者的所作所为,为我们展现的却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大爱和人间真情,让我们从他们的行为中感受到的却是心灵的震撼和人性的崇高!
幸存者的情感让人震撼。经历过死亡考验的人更珍惜生命,受到了社会关爱的人更懂得感恩,地震幸存者们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更纯洁、更高尚、更感人!一个不知名的男子在地震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始终在东河口的土山上寻找亲人的踪影。他说,哪怕能见到一件小小的遗物也是他一生的安慰;6月29日(地震遇难者“七七”忌日),姚渡林业站的丁仕文在帐篷里的灵台上为亡妻献上百合花满含热泪,泣不成声:你一生最爱百合花,你是我永远的百合花!其情其景令观者无不掉泪;一位怀抱小孩的妇女得知王爱玲一行人是从唐山来的志愿者后,执意三次让请她们进帐篷休息。为了让远客好好睡一觉,她却抱着小孩悄悄在帐篷外的石头上坐了一夜;2008年8月25日,“王爱玲爱心车队”离开青川,群众自发倾城相送,鲜花、锦旗、鸡蛋、山珍、泪水……几百米的路程,车队却用了一个多小时!这就是这些幸存者们对亲人、对恩人的朴素情感,这就是几千年流淌在中华民族血液里的灵魂!
《幸存者说》的插图让人震撼。该书刊登的100多幅照片是全书的重要内容,是经过编著者精心选择和安排的。照片或重现地震的惨景,让人触目惊心;或表现震前的美景,令人赏心悦目;或再现遇难者生前情景,让人心酸和叹息;或展示抗震抢险场景,让人赞叹和振奋。
《幸存者说》既是对亡者的深切悼念,更是对生者的最好馈赠和激励。正如阿来在为该书所作的序中写的那样:“这是一本有关挣扎求生,有关救赎并从灾难中领悟生存意义与生命价值的书,是关于人类情感与精神力量在灾难面前被空前激发的真实的记录。”因此,《幸存者说》不仅具有较强的史料价值,而且更具有深刻的思想和精神意义。作为读者,我谨向为编著此书付出辛劳的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
灾难面前,我们选择坚强
黎 亮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绝不让命运所压倒”。
在这片曾经让灾难笼罩的土地上,我们看到了太多的生离死别,体会到了太多的悲伤。一年多来,我们渐渐习惯了亲人的离去,我们试着将对亲人的怀念掩藏在内心的深处,不去触碰它。在生活中,我们已经尝试将对亲人的爱转化为我们生活的勇气。面对死亡,我们只有义无反顾的勇敢的活下去,才是告慰罹难者的最佳方式。
在“5·12”抗震救灾一周年之际,这段“历史”被李瑾、唐法广、何先鸿三位作者记载到了《幸存者说》。拿着书,长久的凝视着,我不敢轻易的去触碰它。看着封面上那一个个鲜活的名字,我感到了它的沉重。我捧着的不仅仅是一本书啊!
“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我小心地翻开《幸存者说》,走近幸存者,走近那个曾经充满苦难与悲伤的世界。我将深味文中那些苦难,以及在苦难背后那惊天动地的坚强。
地震灾难的突袭毁坏了我们的快乐,毁坏了我们的幸福。但我们从地震中那不屈的脊梁上也明白什么是生命,生命的意义在哪里。黄秀英,这位特大地震中的东河口村民,在震前,她们有着幸福的日子,家里有5间小青瓦房,种养殖业经营得红红火火。家中组合家具、电磁炉、电风扇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是当地的新农村示范户。震后,一无所有的她面对的是丈夫遇难,家中的两个小女儿的整日苦泣。失去亲人、失去家园的伤痛,我们的黄秀英没有选择放弃,在面对众多帮助她从地震中重建的亲人、朋友的时候,黄秀英是这样说的:“很感激他们,但现在没有办法报答。等今后有了家,继续搞好养殖业,种些土特产,哪怕是60岁,也要想办法回报这些好心人!”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是感恩,是面对困难的永不放弃!
陈东,这位青川红光乡的乡党委书记在地震发生后,在余震中艰难爬行,返乡组织抗震救灾。他在确认红光场镇没有重大垮塌和严重人员伤亡后,马上组织干部奔向红光中心校,把师生转移到对面的公路上,并把受重伤的两名学生安排到卫生院进行抢救。然而同样是受灾的自己家中,陈东却无暇顾及,以至于他的女儿说到“爸爸是不是不要我们了”,陈东哭了,我看到这里也忍不住哭了。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奉献,党员干部的责任和使命!
“对每一块平生踩过的土地/你都应该怀着由来的感激/土地赐给你美好的东西/许给你粮食,而不是无稽的妄想/它给了你它所及的一切……”是的,在这片生我们、养育了我们的土地上,我们不必再去抱怨什么了。让我们洗去身上的浮华吧!面对逝去的亲人、朋友,我们缓缓举起右手:我们将继续前行,活出精彩以报答那些曾经关心并帮助过我们的人们。
非同寻常的《幸存者说》
梁晓慧
我从未去过极重灾区青川,听到的只是“像扔了一颗原子弹”、“惨不忍睹”之类的形容,而《幸存者说》中的文字和图片给了这些形容最恰当的诠释。广元本土作家编写的《幸存者说》的魅力不仅仅只是一本回忆地震的书,该书的叙述方式、叙述者以及叙述内容有着非同异常之处。
从叙述内容来看,《幸存者说》是客观地描述事实,而且对事实描述根据叙述者的角度不同呈现出多样性。鲁迅曾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来称赞司马迁的《史记》,主要在于《史记》对历史事件、人物的客观再现。而《幸存者说》同样是对事实的客观描述,这是灾难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作者们客观地记录下地震中亲历者的所见所闻,给读者传递了天灾发生时的天崩地裂、暗无天日的惨烈,传递了地震发生后四面八方纷纷而至的帮助与温暖,更传递了灾区人民面对灾难的力量和无畏。这些传递相较于其它地震后经过作者煸情的描述的作品,更真实、更直接,让我们在书中更近距离地体会到挣扎,体会到伤痛,体会到奋起,这样的描写更突现人性、人情。
从叙述方式看,让受灾最严重的东河口、窝前、三凤、青龙、乔庄、木鱼、沙州的幸存者亲口讲述,这样的叙述方式在诸多以地震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中别有一番滋味,因为,“5·12”地震灾难的程度已超过很多人的想象,任何夸张和煸情都显得多余。《幸存者说》中的这些幸存者的讲述,让我们更直接地走近地震发生时的巨大破坏力,感受到他们失去亲人的伤痛,以及面对灾难的勇气。
我敢说,没有哪一本书有这么多主角,有这么多不同身份的主角,但《幸存者说》却有无数个不同身份的主角——那些不同身份的幸存者,灾难面前人人平等。《幸存者说》中的叙述者有官员、有教师、有学生,更多的是朴实的农民。他们的身份、他们的年龄赋于他们讲述更多的情感。
同时,《幸存者说》给了读者无穷的力量、活着的力量,好好活着的力量。经过地震我才更懂得原来罹难者和幸存者之间只有一层纸的距离,生与死就在一念之间,距离只有一步之遥。经历了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的绝望,我想对于幸存者来说,以后的生活会有无穷的希望,正如文章的第四章的标题“走过去,又是一片天”,这才是《幸存者说》想告诉所有幸存者的。
倾情奋笔东河口
李 瑾
有人说,每一个活着的中国人都是“5·12”汶川大地震的幸存者。
是的,对于“5·12”之14时28分,我也是终生难忘。
那天,天气睛好,双休日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上午接到通知,14点30分参加宣传部的会议。离会议时间还差两分钟,我收拾好记录本和笔向一墙之隔的会议室走去。刚走出办公室门口,就听到楼道里传来一阵咚咚咚的脚步声,这是平常肃静、庄重的机关里很少有的声音,于是循着声音向外探看。几乎同时,突然感到自己的身体有些摇晃,紧接着清晰地听到楼上楼下传来杂乱急促地跑动声,就听有人喊:“快跑啊,地震了!”
“地震?”我一时有些发懵!因为这个词已基本从我的记忆中消失。
我当时是从五楼往下跑,跑到三楼听到到处哗哗哗作响,玻璃、门框、砖块等下坠物落地的声音,而且人几乎站立不稳,左右晃荡,像搭乘一艘在风雨中颠簸的船,头顶上的水泥板仿佛像张开血口的狮子,马上就要迎面扑来,心里十分恐慌!
当我跌跌撞撞,惊魂万分地跑出大楼,跑到市委大院草坪处,整个大楼仍在抖动,玻璃、砖块还在下掉,许多人喘着气,一脸惊愕都说不出话,就听有人在感叹:“天啦,终于跑出来了!天啦,还活着啊!”
对于地震,即便自己也有这样的经历,但当我第一次来到东河口,第一次面对面听幸存者讲述他们的经历时,我的心仍然是被深深地震撼、一种直抵心扉的极大震撼!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仿佛也成了东河口村人,与他们一起悲泣伤痛,与他们一道感恩共鸣。
从正月初四动笔到定稿,每看一遍稿件,特别是一些细节,即使是在春节这样的喜庆日子,还是忍不住泪流满面。伍贵斌、何应波、何清宝、杨国学、徐仕珍、何廷建、何先通父子……他们的奇特经历叩击着我的心灵,许多人与我已成了朋友。
记得2月13日晚近11点,何先通的儿子何元凯突然打来电话询问:“阿姨,你们写的书出来后,在哪里可以买到啊?”他说要为死去的妈妈收藏几本。我拿着听筒,脑海里一下子浮现出那个穿红衣、蓝裤的女性形象,想到何元凯在采访中说过的一句话:“地震后,再回到学校感觉和过去不一样了,因为,我是没有妈妈的孩子了。”我的泪水不停地流,半响,才哽咽地说:“你虽然失去了妈妈,但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人爱你、关心你,妈妈也会在天堂祝福你。”我还告诉他,这本书应该会在适当的时候赠阅给他。
也许正是一次次与大地震幸存者的心灵交融,创作激情迸发奔涌,记得有一天,从早晨到深夜,我连续写了近一万字,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创作速度,我自己都很惊异!
因为,每当我拿起笔,总感到那些幸存者,他们期待的眼神在注视着我,他们逝去的亲人在注视着我。还有,那些关心灾区的爱心人士也在注视着我。
这样的感应,在另外两位创作员唐法广、何先鸿身上,也同样存在。唐法广说:他是第一次参加这样大型的创作,但心里没有一丝胆怯,“因为,有受,有真情,有生命的力量为我壮胆。”
何先鸿从最艰苦的窝前村采访开始,他说:“我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作者,而是那场灾难的目击者。”
因为真情、因为倾情,所以我在统稿中都尽可能地保留各自的语言风格和叙述方式。
2009年春节,所有的中国人都惦记着、牵挂着身处地震重灾区的人们。记得一位朋友在除夕之夜发来短信说:“08年最后一寸光阴,让人钟情和依恋,感受过天崩地裂的震撼,学会了珍爱平凡而健康的人生。感受过大爱无疆的真情,学会了感恩奋进的前行。活着真好!仰望天空,原来幸福就是这么的简单--只要明天的太阳照常升起,必定会有新年新梦,新年新盼!”
是的,只要有爱,只要信心在,就有温暖前行的力量,我们一定会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泰戈尔说:“让生者有那不朽的爱,让死去有那不朽的名。”
或许,经历了这场灾难,我们会更加热爱和珍视脚下的这片土地。生是暂时的,死是永恒的。每一个人最终都会离开这个世界,让我们记着泰戈尔的话,让我们都互道一声,好好地活着!
政府网站标识码:5108000017
川公网安备 51080002000283号
蜀ICP备19028360号-2
主办单位:广元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技术支持:中国电信广元分公司 网站维护:广元市电子政务外网运营中心
地址:广元市利州区万缘路广元传媒中心 联系电话:0839-3305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