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特大地震,剑阁县遭受重创,经济损失200多亿元。剑阁的产业何以异军突起?剑阁要崛起,应该如何选择突围先锋和增长引擎?5月1日,剑阁县旅游局传出消息,随着4月28日“2012中国·剑门关蜀道欢乐健康游暨剑门关蜀道三国文化旅游月”活动的启动,剑门关景区接待游客10.49万人次,门票收入实现420.8万元,爆棚的人气,火热的场面,诠释了旅游业作为剑阁先锋产业的完美答案。
发展旅游,资源转化的范例
旅游产业成为剑阁的先锋产业和经济引擎,既是意外,亦是资源转化的必然走向。
剑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全县分布着翠云廊、剑门关、天然温泉、红军血战剑门关战斗遗址,觉苑寺、鹤鸣山、剑州古城,五指山、翠云湖、马耳山,茶园沟等36处瑰丽自然景观及知名历史文化遗迹,还有着优良纯朴的民俗文化风情。
拥有剑门关蜀道这块旅游的金字招牌,具备世界级旅游品质的风景区,开发潜力巨大,旅游自当担负起崛起的先锋。
为此,该县举全县之力、集各方之智,整合资金5.5亿元,历时14个月完成了剑门关景区恢复重建和升级打造,关楼、红军攻克剑门关纪念碑(馆)、索道等90个项目全面完工,创造了灾后重建的“剑门关速度” 。“剑门蜀道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中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四川省文化产业基地”、“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等殊荣接踵而至。
剑门关景区的恢复重建和升级打造,使剑阁县游客量、门票收入、旅游产业综合收入都位居我市各县区前列,2011年剑门关景区在全省旅游景区经济总量排名第7,增速排名第1,在全市旅游景区中独占鳌头。
旅游亮出“四张文化名片”
以厚重文化底蕴为支撑,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剑阁县向世人亮出三国文化、蜀道文化、关隘文化、红色文化“四张文化名片”。
“我爱读三国,早就想来剑门关看一看,昨天就从仪陇骑摩托往这边赶。”4月30日上午8:30分,28辆摩托组成的老人骑旅团驶入剑门关北门停车场,75岁的金思聪老人虽然头发花白,却冲在队伍的最前端。
剑门关的三国文化积淀深厚,除正史《三国志》有多处记载外,小说《三国演义》中也有数十处详细描写,关于三国的传说故事、遗迹遗址在剑阁比比皆是,“钟会囤兵故垒”、“姜维墓”等三国古战场遗址,是剑阁三国文化名片最为真实、多彩的注脚。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诗仙李白一首《蜀道难》,使剑门蜀道名扬天下。石板路、拦马墙、饮马槽、拴马石等遗迹,见证了中国古代交通道路形态演变的历史进程,是古代交通史上的“活化石”;翠云廊内7844株参天古柏令人惊叹;鹤鸣山道教造像、武连觉苑寺壁画美奂绝伦;晋唐以来历代文人墨客遗存的剑门蜀道近千篇(首)诗文等,从诸多方面丰富了蜀道文化名片的内涵。
“打下剑门关犹如得四川!”剑门关作为古剑门蜀道上的一处重要关隘,地势雄险,七十二峰形若利剑,俨然一道天然屏障,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驿道、关楼、栈道、金牛道、天梯峡、梁山寺、大剑山、仙峰观、小剑山、姜公祠、姜维墓、钟会故垒、古剑溪桥、雷霆峡、翠屏峰、五丁坪等景点都为剑阁递出世界关隘文化的名片。
“红军血战剑门关”“解放军解放剑门关”和“剑阁会议”等历史事件丰富了剑阁县红色旅游资源。木刻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馆藏红军信件、布币、石刻标语等文物478件,红军血战剑门关战壕、剑阁会议遗址、中国红军十大政纲石刻等遗存保护完好,党和国家领导人留下的大量珍贵资料和手迹,红军纪念广场、纪念碑、徐向前元帅塑像、浮雕墙、文物陈列室,红军文化演播室的倾心打造等等,都彰显出剑阁红色旅游的文化名片。
一业凸起,四周都是投资洼地
显然,剑阁的强势崛起,光靠旅游产业的单兵突进是不够的。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新老县城建设、统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思路,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联动”为抓手,以城市新区、产业园区、旅游景区为载体,奋力“做强工业、做优农业、做深旅游、做大城镇”。
而旅游作为剑阁的先锋产业和招牌产业,它的强势崛起,使剑阁对外界资本有了强大的吸引力。
——今年初,工业园区华渝变压器、春雨制药等十一家企业项目集中开工。
——3月10日,中粮集团与剑阁县签下合作协议,拟建6000万只肉鸡产业链项目和种猪养殖基地及相配套的产业链项目,项目总投资约35亿元,剑阁农业现代化安装上“加速器”。
——5月3日,协议投资20.14亿元的剑门新区新材料产业园开工仪式在剑门新区内隆重举行。
显然,剑阁旅游业的强势崛起,给其他领域形成投资洼地创造了条件,旅游业对其他产业的潜在带动效应是不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