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本网站!
文化、广播电视、旅游、文物投诉热线(养老诈骗投诉热线):12345
当前位置: 首页 > 第五章:从尼姑到皇后的秘密 第五节 >信息详情

第五章:从尼姑到皇后的秘密 第五节

日期: 2009-07-29 来源: 信息中心 分享:
【字体: 打印

 

    皇权与相权斗争的结果
    李治在历史的评价中一直是一个性格懦弱、立场不坚定的忠孝、老实、“仁懦”之君的形象,连他父亲李世民对他软弱的性格都很不放心。但真实的李治果真是这样“仁懦”和“软弱”的吗?年轻的皇帝真的是不懂权谋、没有心计的一个傻瓜皇帝吗?非也。
    1.李治为什么一定要坚决地废掉王皇后
    王皇后是李治当太子时由太宗皇帝钦定所娶,李世民临死时拉着他俩的手对顾命大臣称这是他的“佳儿佳妇”,可见王皇后很受太宗皇帝肯定。
    (1)王皇后代表了权相集团对皇权的轻视
    王皇后出身关陇贵族,名门之后,舅舅又是当朝宰相,性格贤淑端庄,作为一个母仪天下的皇后是无可挑剔的,只可惜她过分矜持和严肃,少了女性温柔和妩媚的特质,更为要命的是她没有生育能力。没有生育的皇后也不一定就是非要被废掉的,王皇后不是已经认了宫人所生的皇帝的长子李忠为干儿子了吗,而且王皇后所代表的利益集团还抢先在武昭仪生下儿子之前的几个月前就编了一个筐筐让皇帝册封了李忠为“太子”。王皇后以为有了干儿子李忠为太子,她的地位就没人可以捍动了。其实,正因为权相们的这一次“避宫”李治封李忠为太子的事件,让皇帝第一次感到了相权集团对皇权的威胁。李治之所以要坚决废掉王皇后,并不时他心里有多么的宠爱武氏而一定要立武氏,却是李治的废后之意不在后,而在乎当朝的权相们也。
    (2)来自长孙无忌对李治的威胁
    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舅舅,他也是跟随李世民打天下的重要功臣之一,太宗皇帝在临死时对顾命大臣禇遂良说过这样的话,“无忌尽忠于我,我有天下,多其功也。我死,勿令谗人间之。”当年太宗原本是想立杨妃之子李恪的,是长孙无忌力谏才争得了李治的太子之位,可以说没有长孙无忌就没有李治的皇帝之位。但长孙无忌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才会轻视和小看了这位年轻皇帝内心深处对皇帝权力的真实感受。特别是在“高阳公主谋反案”事件的处理中,铁血宰相长孙无忌虽然是为了巩固外甥李治的帝位而大开了杀戒,但他也有私心,无忌借“高阳谋反案”扩大了打击范围,清除了一大批与他意见相佐的异己,其中不仅有权臣,还有很多皇家宗室成员。初登大位的李治在这一事件的处理中,默默地看着舅舅近乎疯狂的血腥表演,他表面仁懦无声,其实内心已动杀机。
    (3)相权与皇权的斗争历来如此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就是在他亲政不久罢了位高权重吕不韦的相国之位,读过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完全可以说,没有吕不韦就不可能有秦王嬴政,也就不可能有秦始皇统一中国的霸业。至于吕不韦是不是嬴政的生父,我们在这里不需深究,但吕不韦是秦国的“相国”,是嬴政的“相父”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与其说是嬴政最后统一了中国,还不如说是吕不韦先期为嬴政创造了一个统一中国的良好开端。但是,即便是亲若父子,当皇权受到了相权的威胁时,总有一方要付出流血的代价。当嬴政独掌神器后,他毫不留情的将有功于秦的吕不韦罢黜,最后吕不韦被逼自杀。
    在后来的明朝万历皇帝的境遇与嬴政大致相同,身居首辅的张居正为了大明帝国,呕心沥血地开创了十年“万历新政”,他手把手地将神宗皇帝朱翊钧从小严厉地教导到大,希望他能成为一代明君,但张居正的相权却在无形中压制了朱翊钧神圣不可侵犯的皇权,仇恨的种子植进了万历皇帝幼小的心田,所以,即便是张居正死了也会被亲政后的朱翊钧褫夺了一切当年由皇帝他自己亲自加在张居正身上的一切封号和待遇,万历皇帝还近乎绝情地抄了张居正的家,明神宗对相权欺凌皇权的痛恨就差点要将张居正掘坟鞭尸了。
    当然,历史上也不乏相权战胜皇权最后取而代之的战例。比如王莽,再比如曹操。所以,当李治看到长孙无忌的权力膨胀得超过了皇权时,哪怕他是自己的亲舅舅,他也要坚决铲除之。此时的李治只有冷酷,绝无半点软弱。
    可是年轻的皇帝怎样才能与那些具有庞大势力的权相集团一争高下呢?看似糊涂却很精明的李治于是想到了废立皇后,所以,历史再次出现了机遇,皇帝李治决定出手与庞大的权相集团一决胜败,武元华或说是武昭仪便又不由自主地被历史的潮流推到了皇权与相权相争的风口浪尖上。这是历史给了武则天再一次的机遇,由不得她作半点地退缩。
    2.皇权与相权的较量
    在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李治与武昭仪当然是同一辆战车上的战友,为了夺回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李治翻脸不认人,他老实忠厚的性格忽然变得狡猾和固执,仁懦之心也一下变成了六亲不认,甚至冷漠和残酷。什么先帝的顾命大臣,什么血脉相连的舅舅,此时此刻全成了他眼中的敌人。李治在废立皇后的过程中与权臣进行了多回合的较量,很多研究武则天的著述中都有详细的描写和分析,其过程可谓惊心动魄,同时又耸人听闻,这里就不多废周章去一一复述,当然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李治胜利了,当然也是武则天胜利了。这场看似只是皇帝家事的“易后事件”,其实却是一场新旧交替的朝廷大换血,是一场生死攸关的大决战,同时它标志着元老士族集团的没落和新兴庶族集团的崛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的命运有如下结局。
    (1)贬斥顾命大臣禇遂良
    禇遂良是太宗皇帝为李治精心选定的顾命大臣,是临终托孤之臣,李世民死前对李治说,“有长孙无忌和禇遂良在,对国家大事你就没有什么好忧虑的。”禇遂良是强力反对易后的激进派之一,他甚至在金殿上叩头流血激言谏阻立武昭仪为后,竟不惜犯险去揭皇帝隐私当面让李治难堪,其结局是可想而知的。禇遂良后被罢相,贬出京城外任,最后是一贬再贬,越贬离京师越远,这位历史上有名的书法家最后在忧郁中客死他乡。
    (2)诛杀亲舅舅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是关陇贵族的代表人物,是李治的亲娘舅,他曾帮助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得帝位,功居第一。在贞观年间就是位高权重的人物,也是太宗临终前为李治安排的首位顾命重臣,李世民还有遗言,不许有谁诬毁长孙无忌,就差点没给长孙无忌发一道免死金牌了。李治继位皇帝后,长孙无忌几乎囊括了当时朝中的所有权力,特别是在处理“高阳谋反案”中,让满朝文武都见识了这位铁血宰相的霸气。但是长孙无忌怕是做梦也没有想到,就在他踌躇满志、如日中天之际,他那貌似柔弱温顺的外甥皇帝的心中已经聚集起了阴云,这阴云正在慢慢裂变成杀气。就因为在“易后事件”上长孙无忌没有去站在皇帝一边,他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权力和影响,想用相权来压制皇权,结果这位太宗皇帝的凌烟阁功臣最后结局比禇遂良还惨,他并没有因为对李治有过拥立太子之功而免于追究,也并没有因为是受太宗遗诏的辅政重臣之故而得到宽宥,冷酷的外甥李治断然贬黜了他的亲娘舅,最后以“谋反”定罪,逼其自缢而死,并抄没全族。
    (3)三朝元戎李勣
    李勣也是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凌烟阁功臣之一,他在高祖朝就是颇受倚重的军界勋臣。李勣为人忠诚、侠义,道德高尚,战功卓著,他有一个重要优势就是出道早,十六岁就投身于那场改朝换代的革命中了,所以,他历经高祖李渊和太宗李世民时代,到了高宗李治当皇帝时,昔日的开国元勋要么就是死了,要么就是老迈年高,而李勣却还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智慧卓然,且军权在握。在李治用“易后事件”来打响的那场“皇权与相权”的战争中,手握军权的李勣态度明朗,表明了“易后”是皇帝家事,他绝不干预。也正因为有李勣这个代表军方的表态,皇帝李治也才敢展开手脚去对那帮文官大开杀戒。现在回头来看,当年武元华的父亲武士彟死时,李勣时任并州都督主持了武士彟的官方葬礼,当时一定给那群孤儿寡母带去过一丝安慰。现在他的一个明确表态又成了武昭仪进军皇后宝座的坚实保障,这是一种巧合,还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李勣天生谨慎,一辈子都处中立的立场。当年的“玄武门之变”他就采取的是中立态度,故此他也功德圆满、寿终正寝。只是后来他的孙子李敬业在武曌代唐为周、自立为帝时,竟不时务地逆时代潮流而动,聚十万之兵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但却很快就烟消云散的“扬州兵变”,自己落了个身首异地的下场,要是李勣泉下有灵不知该作何感想。他怎么就没有把自己“中立”的基因遗传给子孙呢?
    (4)新生势力取代前朝元老派
    在废立皇后的较量中,朝廷出现了三种政治派系。一是“保王派”,以元老集团长孙无忌、禇遂良们为代表;二是“挺武派”,以新兴势力李义府、许敬宗们为代表;三就是“中立派”,以李勣为代表。皇后的废立给了新生势力一次重大的升迁机会,随着王皇后的被废和武昭仪的被立,威胁李治皇权的权相集团被打击尽净,那些自以为劳苦功高的元老派系被逐渐清洗,朝相权臣渐渐地由一些政治新星所代,当然,这些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只可能是“挺武派”。李治朝廷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改组。
    3.正位中宫的胜利
    (1)一个人在战斗
    在李治打响的皇权与相权的这场战斗中,无疑武昭仪是他最得力的战将。而对于武昭仪来讲,李治的战争就是她的战争,李治是在捍卫帝权,她却是在冲击后位。
    纵观历史,很少有人能像武元华这样是一个人在为自己的伟大事业而孤军奋战的人物了。武元华的父亲武士彟当年虽然也是李唐朝廷重臣,但在她七岁那年就过早离世。她同父异母的两个哥哥呢,从小就老是欺负后母杨氏和武元华姐妹,所以兄弟姐妹感情并不好,元庆、元爽哥俩在武元华的人生奋斗史中几乎没有起半点作用。后来武元华正位中宫当了皇后,还将这哥俩贬斥外任,终使之客死他乡。武氏一族的两个堂兄惟良、怀运因为过去轻谩过杨氏和武家姐妹,后来二人还是被武后设计所杀。她的一个早寡的姐姐武元英虽然后来也被花心皇帝李治看中,在幸御后被封为了韩国夫人,但她没多久就病死了。另一个小妹妹武元芳就更是不成才,年纪轻轻地嫁人后竟夫妻双双早夭。韩国夫人到是生了一对天姿国色的金童玉女贺兰敏之和贺兰纳之,却不想贺兰敏之天生就是个花花太岁,二十七岁就犯案被杀。而贺兰纳之竟也学着其母的样子去侍寝皇帝,后被李治封为魏国夫人,这个小美人却又不知天高地厚地想去与皇后姨娘争宠,当然结果也是死路一条,年纪轻轻就香消玉陨。后来的武氏子侄全是仰武则天所赐的富贵,对武元华前期的奋斗没有任何关系。武元华就只有一个老母亲杨氏在宫外可以为她传递一点点消息而已。所以,在武元华的人生奋斗史中几乎没有帮手,她完全是一个人在战斗。
    (2)“宸妃”的特殊意义
    武昭仪在打响“冲击后位”的战争前还亲自导演过一场“军事演习”,那就她要李治先封她为“宸妃”。皇帝的嫔妃数额国家原本是有制度的,想必那时李治的妃位全部满员,妃位只有四座,即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名号“贵淑德贤”全是用一种品行在名之。李治提出要给武昭仪进“宸妃”一职,这“宸妃”的取名肯定是武氏的主意。何为“宸”呢?宸,既北辰,北极星也。北辰,众星拱之。这不由让人联想到武昭仪给她的长子所取的名字为“弘”来。先是“弘”,现在又来了个“宸”,武昭仪已经玩起了文字游戏,这都是登极的先音。
    当然,进位“宸妃”当时遭到了权相集团的反对,理由是,“妃嫔有数,今立别号,不可。”也就是说,国家是有制度的,皇帝即便是封个妃子也是不能乱来的。这不是明摆公开挑战李治的皇权吗?难怪后来李治要六亲不认,对那些权臣们痛下杀手。
    (3)王皇后与萧淑妃的结局
    永徽六年(655)十月,李治在得到了李勣军队的默许下,他决定为“易后之战”收官了。唐高宗下诏:“王皇后、萧淑妃谋行鸩毒,废为庶人,母及兄弟,并除名,流岭南。”这就是被太宗李世民认为忠厚老实的李治在对待元配妻子和曾经的爱妃所行的“仁懦”之举。王、萧争宠,王皇后引进了武媚娘,结果现在王、萧成了同病相怜的姐妹。后来王、萧的死出现了两个版本,一种是被李治赐缢,一种是被武后虐杀,这里就不多去描述了。不管王、萧二人是怎样的死法,首先都是皇帝李治的无情、冷漠和残酷。连自己曾经爱过的女人都会如此这般对待,那么亲舅舅长孙无忌的死也就没有什么好费解的了,也不知当年李治是怎样的伪装才混得了一个“仁懦”的名号来?看来一代英主李世民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4)六宫新主人
    王皇后被废六天后,许敬宗联络百官上表,请求皇帝重立中宫之主。于是,李治向天下颁布了一道诏书,诏书中当然要先把武元华浓墨重彩地粉饰一番,更重要的是皇帝李治要告诉天下,当年他在作太子时,是太宗皇帝效仿汉宣帝的样,将时为太宗宫人的武媚娘赐给了他。所以,现在本皇帝要立武昭仪为大唐王朝的新皇后了。有了这样的诏告,武元华曾为太宗才人的“污点”也就被涤荡干净。再回头来看,她在李世民去世后的三年里是身着缁衣在感业寺当尼姑呢,还是身着红色的石榴裙在别院当一个害着相思的如意娘,答案是乎就已经可以揭晓了。
    那些反对立武为后的人都被贬黜了,李治的话已经说到了这份上,还会有谁持反对意见了呢?于是,那个曾在二十年前于并州文水主持了武士彟官方葬礼的司空李勣,此番又再次代表国家亲送玺绶奉在了武士彟次女武元华的裙下,武元华被正式册立为大唐的皇后,她从此便被人称为“武皇后”。这一年是永徽六年(655)十一月一日,距武元华二度进宫仅三年、一度进宫十三年,这一年她二十七岁。如果她就此满足,这将是在那个时代一位女性所能达到的人生最高峰。

 

政府网站标识码:5108000017 川公网安备 51080002000283号 蜀ICP备19028360号-2

主办单位:广元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技术支持:中国电信广元分公司 网站维护:广元市电子政务外网运营中心

地址:广元市利州区万缘路广元传媒中心 联系电话:0839-3305035